高中美术《书法》模块教学研究
——后现代课程范式的课程观和师生观融入“书法”模块教学的探索
广州开发区中学 钟国荣
摘要:本文就高中美术新课标中的选修模块《书法》的内容编排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状进行了剖析,并运用后现代课程范式的课程观和师生观提出了改进建议,同时用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范式 课程观 师生观 书法选修模块
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增设《书法 篆刻》内容的意义:
“书法·篆刻”是我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新增设的一个选修系列,这在以前的《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中是没有先例的。书法、篆刻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它不仅对陶冶学生的情趣具有巨大的作用,给学生带来愉悦和满足,而且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使学生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鉴赏的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形成人文素养、理解美术文化。
二、广州市高中美术课开设“书法、篆刻”模块的情况:
“书法·篆刻”模块推出后,目前开设此模块的学校很少。据了解,广州市一百多所中学中,2004——2005学年下学期开设高中美术“书法·篆刻”模块教学的不过三四所学校。究其原因,简而言之两点:其一,教师不愿教或不能教;其二,学生不愿学(兴趣不大)。
笔者在开设此模块之前曾对我校2004届高一年级学生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现将部分内容和摘录结果展示如下:
问卷 |
选该项人数(人) |
所占比例(%) |
1、你学习书法的经历: |
A、一直坚持不断地学 |
4 |
1.97 |
B、只在小学阶段学习过 |
173 |
85.22 |
C、只在初中阶段学过 |
26 |
12.81 |
D、从未学习过 |
0 |
0 |
2、你学习书法的原因 |
A、自己从小有兴趣 |
2 |
0.98 |
B、开始是父母或老师要求学,后来自己渐渐产生兴趣 |
3 |
1.48 |
C、看到别人学,自己也跟着学,无所谓兴趣可言 |
34 |
16.75 |
D、自己毫无兴趣,是父母或老师强迫学习的 |
164 |
80.79 |
3、你是在哪里学习书法的? |
A、在家跟父母或祖辈学的 |
3 |
1.48 |
B、到青少宫参加书法班或请家教 |
7 |
3.45 |
C、在学校参加课外书法班 |
192 |
94.58 |
D、在家自学 |
1 |
0.49 |
从问卷中发现,本校该届高一学生真正热爱书法而且一直坚持练习书法的同学寥寥无几。而且大部分学习过书法的学生都是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书法不感兴趣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曾经的书法热在我国退潮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这十年是中学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学习书法的热潮席卷全国,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书法家,他们的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影响了广大青少年。但90年代以来,由于电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使用对书法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们新生代的书写能力在不断地被削弱。以至今天我们很多老师都在感叹在一所学校里找不出几个能写一手好字的同学来。
三、人教社《书法》选修模块的编排特点: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求我们的新教材的编写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内容要丰富、要新颖,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引起我们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人民教育出版社此次把“书法”作为独立的选修模块,其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结构编排特点如下:
第一至五课:汉字与书法文化、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源流 |
第七至十课:点画特点分析与练习、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一、二、三。 |
该模块教材内容是按照书法学习的常规步骤来编写的,即:
该编排方式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比较合理。但如果在教学中按以往常规书法教学模式(即现代课程范式),即以教师为中心、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然后是学生练习的模式,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FS:PAGE]
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很好的书法功底,否则就无法完成示范等教学工作,这也是我们很多高中美术教师不愿开设此模块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广州市高中美术教师当中,书法专业毕业或专门学习过书法的教师不多;其次在这种课程实践模式中要求教师“准确”地把这些实现的书法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课程知识的刺激,只是课程的接受者而不是建构者或创造者,这样课程只反映了一种单一的方法、一种单一的知识选择和组织方法,它没有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知识成了客观的商品,由专家传递给教师,由教师传递给学生,教师与学生就成了由课程设计者操纵工具。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课程实践模式可能最终导致学习失去学习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力推广“书法”模块教学,我们有必要引进新的理念、新的课程实践模式,即后现代课程范式。
三、把后现代课程范式的课程观和师生观融入“书法”模块的教学当中。
(一)后现代课程范式的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不仅是由一系列材料组成的静态文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工具,而且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建构与创造文化的过程。其中,开放、互动、探究是后现代课程观的关键。
(一) 后现代课程范式的师生观。
后现代课程范式的师生观强调教师与学生要通过不断沟通与对话来探究未知领域,认为课程即为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至关重要。后现代课程论者多尔曾说:“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保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并要求学生与教师一道去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内容。”这样,教师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作为平等者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得以重新构建,从外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中。”因此,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发挥其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转变后,在“书法”教学模块中,不一定要求每位老师都是书法专业的科班生或权威专家。教师只作为合作者、参与者、开发者,为学生把火把点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书法、教材等方面的要求降低。相反,教师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相关的书法理论、搜集充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当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它不一定要求教师人人都会写,当然会写更好,但它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写。
(三)引入后现代课程范式这种新的课程实践模式,清晰了我们的教学思路。我们在教学当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或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即运用抛锚式教学设计(也称情境性教学设计)。
3、注重协作学习。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如何运用后现代课程范式这种新的课程模式来组织教学。
(四)案例——人教版“书法”选修模块第四课“行书的源流与赏析”。
教学思路设计:
由古至今谈论行书,没有不提到王羲之的,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更是必不可少的范例。
本课以《兰亭序》作为切入点,叙述行书的源流和讲解行书的特点。课前提供充分的与《兰亭序》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排舞台剧表演。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通过小组的形式协作进行。以学生表演舞台剧的形式创设一个相对完整、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研究性学习和表演中归纳总结出行书的产生、特点、推广、辉煌等内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教师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和内容展示,引导学生深入赏析《兰亭序》及其它行书代表作,从中感受到书法的美,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陶冶和升华。
教学流程图:
教师提供部分有关《兰亭序》的背景资料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任务和要求:编剧当中要体现行书的产生及特点等知识点。 |
学生按照收集的资料以小组的形式编排一个和《兰亭序》有关的小舞台剧。 |
师生共同总结:《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以及行书的发展与推广 |
教师提出问题:《兰亭序》中有20个“之”字,请学生找出来并观察它们的写法有何不同? |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进一步总结明确行书的用笔与章法特点等 |
教师出示一些历代行书名家的代表作,并设问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其风格特点。 |
课外实践活动:将《兰亭序》中相同的字剪出再帖到一起,然后欣赏与临摹。 | 后现代课程范式的课程观和师生观不仅对〈书法〉选修模块的教学有指导意义,其实对其它模块的教学同样有借鉴意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将是新课标教学的发展方向。
[FS:PAGE]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黄忠敬。课程研究的基本范式及比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3、 吴乐年。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