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过后,准大学生迎来了人生崭新的一页。但是,生活费多少成为摆在家长和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由于物价上涨、消费观念变化等因素,家长已经不能用当年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大学生在校消费有多少?男生爱买些啥?女生的钱怎么花?什么情况花销最多?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大学生费用账单也相差千里。
大学城和市区哪里生活费更高?目前市区消费更高
如今很多高校重新进行了规划和布局,不少大学新生都将长期驻扎大学城。大学城校区与市区校区,哪里的生活费更高?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大学生,结果显示,九成学生认为在市区校区消费更高。
虽然大学城校区的饭菜、日常消费品的价格较市区稍高,不过受访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城附近娱乐、购物、休闲的场所相对缺乏,学生在大学城校区很少外出,购物娱乐等“享受性消费”比较少。
相较而言,市区的各种诱惑就多了很多,并且因为是面向全社会开放,收费会更高一些。“现在看起来的确是在市区的消费高一些,不过我觉得这个是暂时的状况,一旦大学城周边的各种交通、娱乐、购物设施建好投入使用,‘宅’在大学城的学生可以方便地外出消费,那就难说了。”即将入住大学城的一位大学新生这样说。
男生和女生谁花钱更多?男生重“情”女生重“美”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八成的学生认为女生的消费更高一些。“女生每个月要买化妆品,包括保湿水、面膜、洗面奶等,还要买衣服、包包,每个月都需要做头发,包括烫头、头发护理等,消费肯定比男生要高。”一位女生说。而男生高出女生的那部分花费通常都花在了“女人”和“兄弟”身上。“日常和朋友的聚会,出去喝个酒,打场桌游什么的几百元就没有了。”如果还有个女朋友,那就更多了。
钱究竟花在哪了?除了吃喝,人情很烧钱
如今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除了生活、学习所必需的消费外,还产生了其他形式的消费,如交际消费、恋爱消费、娱乐消费、通信消费等。
走访中记者发现,大学生用在吃喝等日常消费的费用大约在每个月500元左右,用于学习、购书的发展性消费比重较小。而聚餐、恋爱等交往性消费呈上升态势。
大三女生小曾告诉记者,自从恋爱之后,她每个月的花费直线上升。“其实大家都有共识,只要恋爱,开销增加几乎是必然的。恋爱要约会,外出吃饭是常规项目,吃完饭还得看看电影或者逛逛街,每逢生日、情人节、纪念日,还要互相送礼物。”小曾直言,在恋爱过程中,付账不是“AA制”,男生的消费其实更高。
除了恋爱花销,来往人情也是很重要的支出。走访中记者发现,人情消费支出与所处年级也存在较大的关系,大一阶段平均支出在200元左右,大四上升到500元,可以说年级越高,消费支出越多。“从大一到大四,认识的人、接触的事情都变多了,除了校外实习或找工作外,花钱的地方多了。尤其是到了大四快毕业时,一顿散伙饭就要花费上百元。”一位大学生说道。
上不封顶,下有保底“一千元勉强够”
一个大学新生,每个月究竟要花多少钱?在学校走了一圈,记者最大的感受是:上不封顶,但下一定有保底。
2013年,浙江某大学在迎新时这样建议家长:给孩子的生活费一般为600元/月。该校给出的理由是:大学生在校内的生活费一般由餐费、水电费、通信费和日常生活用品费等组成。具体来说,午餐、晚餐一荤一素一汤的费用大概为7元,早餐大概为3元。按此计算,每位学生每月餐费合计为510元左右,水电费、上网费、通信费加在一起也就百元左右。
然而这份报告以及“指导价”,大学生们似乎并不买账。记者今日在本市高校调查了50余名新生,仅有1人认为600元够了,有23名学生觉得1000元差不多,还有19名学生月花费在1200—1800元。一位新生甚至这样评价:1200元以上是小康,1000元是温饱线,600元只能忍饥挨饿。
[FS:PAGE]
今年考上本市某高校的新生赵敏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月吃饭钱是600元,要留300元左右买点生活用品,偶尔同学们聚餐也能够承受,衣服一个月买一次也要的,这样算下来,1000元勉强够。”此外她还告诉记者,因为是从外地来津上大学,特意要了2000元有备无患。《中国教育报》也做过类似调查,他们发现如今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结构呈橄榄形分布,简单地说,生活费1000元以上的大学生人群已经接近一半。
实际上,各地物价水平有差异,学生的花费习惯也有所不同,“指导价”或许并不完全适用。从不同城市横向比较来看,大学生生活费和城市消费水平有很大关系。一份调查显示,从城市类型来看,上海、北京、天津等直辖市的消费支出高于南京、宁波、成都等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后者又高于洛阳、湘潭、扬州等地级城市;从城市分布来看,东部城市高于中部城市,中部城市又高于西部城市。
父母心态 “开学装备”也是个大头 “要多少给多少”
对家长来说,花钱这件事,并不仅仅体现在生活费上。
手机、电脑、照相机、iPad——总的来看,这四大件成为不少新生的“开学装备”。为了让孩子“装备”齐全,家长们只好忍痛“割肉”。
人人网曾对大一新生开学“装备”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除了学费和生活费外,74%的受访对象表示花费在1万元以上,花费在7000元至1万元的新生比例为11%,花费低于7000元的学生只有15%,而这些花费集中在电子产品上。
给孩子的生活费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不少家长心里没底。多数家长表示,子女的基本生活要求得满足,至少要让孩子平时想喝什么饮料、吃什么零食、偶尔买件新衣裳等可以实现。“人家说一个月得1500元,就按这个标准给看够不够”,王女士的儿子今年考上了本市一所大学,各项装备置办完毕,孩子提出生活费需要1500元一个月,王女士答应了。她的理由是:在天津这样的城市,想必学校周围店铺的消费水平应该也不低,“总不能天天让孩子吃食堂吧!”
“只要不是特别过分的要求,尽量满足”,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前辈支招:学会记账,减少不必要开支
上了大学,一下子面临自由的世界,准大学生们要怎么“过日子”,才不至于捉襟见肘、养成不好的消费习惯呢?天津商业大学的王晓蕾同学建议:一定要做好消费计划。大学的生活费首先要用于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校园内的饭卡、热水卡、手机话费的充值,以及购买教材和学习用品等必要性消费,将这部分支出预留出来后,再安排其他的消费。“如果能养成记账的好习惯,将每月的支出记下,就能帮助控制不必要的消费。广州的生活水平比其他城市要高一些,消费支出也会相对较大,如果不想‘月光’,一定要管好荷包。”。
采访中,还有老师建议,与其让学生计较生活费的高低,倒不如通过大学时期对生活费的支配,使其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生活费低的学生,可提前规划好费用的支出和比例;生活费高的,则可以把一些多余的钱用到关键处。比如大学生炒股一事,如果借钱超支炒股,就是不可取的,小额理财则更合理。某理财公司9月1日发布了《2015年大学生理财报告》,通过对全国2325所高校的分析发现,在全国25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中,超过35%的人在过去一年里尝试了互联网理财。
那些年,我们上大学的账单
80年代
冯女士
学费:记不太清,好像不要钱。
生活费:二三十元左右,学校会补贴。
住宿费:好像是一个学期100元。
其他:基本没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家里带的。
总计:100元左右。
90年代
张先生
学费:一学年2100元。
住宿费:一学年500元。
购买学校包裹:280元左右,包括被子、蚊帐、席子、脸盆、饭盆等。
其他:购买爱华随身听和磁带,约200—300元。
[FS:PAGE]
路费:公交车2元。
现金:留1000元做生活费。
总计:近4000元。
00年代至今
杨小姐
学费:一学年4600元。
住宿费:一学年1500元。
购买学校包裹:450元,包括被子、蚊帐、席子、脸盆。
其他:手机一部1800元,200元话费,笔记本电脑8000元左右。
路费:过路费105元,汽油费200元。
现金:生活费1000元。
总计:17900多元。
关注中国艺考网(官网)
微信获取更多艺考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