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考由于逐渐向所谓的“素质教育”倾斜,也越来越多的对来自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产生不利。
据媒体报道,今年预计全国将有约20万学生参加自主招考。相比每年有1000万考生参加的高考而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虽然仅占极小份额,却引发强烈关注。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之前曾在媒体上表示,“对学校而言,目前的自主招生,就是‘抢生源’的一种手段,这是自主招生的制度安排所导致的。”
当然,对于自主招考的批评不仅如此,这其中认为自主招考对农村学生不公平的说法最为突出。主要原因有三:一、自主招考花销巨大,其车费和住宿费对农村学生而言难以承受;二、自主招生看重各种竞赛奖励和特长,城市学生在这一点上显然比农村学生更有利;三、开放性题目的设置对于社会视野相对狭窄的农村学生不利。以上这些客观存在的条件都降低了农村学生的竞争力。
其实这种不公平对高考来说也是同样的,近年来高考由于逐渐向所谓的“素质教育”倾斜,也越来越多的对来自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产生不利,这种由家庭经济因素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最终直接体现在了录取率的问题上。事实上,类似情况教育的不公平从一开始就有了,富裕家庭的学生可以不必承担过多的家务劳动,有充裕的资金和时间实现其兴趣上的爱好,和进行额外的学习;而来自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营养上、与家长相处时间上、受激励的次数上和进入重点学校的机会上都是远远低于和弱于富裕家庭学生的,只是自主招考和高考这样的一次性考试成倍的放大了这种不公平的结果。
教育不公平的后果是严重的。当今学术界普遍认同,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是构建社会稳定的关键之一,而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教育实质上成为了改变自身现状,寻求进入上层社会最后的稻草。因此,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权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必须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那么如何实现教育的公平呢?布莱恩曾在《社会正义论》一书中提到,“一个公正的教育体系可以导致父母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对子女机会的影响降至最低”。但实际上,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扩大了父母们在教育、资金和较高期许上的优势。这其中更为让人担忧的是,在接受教育和成长的每个阶段,那些落后的学生甚至还存在着进一步落后的趋势。要改变这种现状,那么就一定得从改善教育制度和实施新的政策上入手。
首先是教育制度的改革,要更注重人格的培养而非以分取人。这点自主招考就已经走在了前面,只是希望能够更进一步的增加学生道德品质的考量,减少那些“靠钱堆出来的特长”的招生,这也能极大缓解目前“特长热”的问题。其次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学校应该对落后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拔尖选优,要设法抵消私人家教转向本已经更为有利的学生造成的不公平影响。另外还要建立教师的流动机制,在援教、支教的同时,教师队伍在一定区域内的流动可以有效的增加教育落后地区、非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降低发达地区的教育优势。
在政策层面上,则要努力避免贫富居住的两极化,加强不同收入家庭子女的交流和在就近入学原则下进入相同学校的机会。并通过政府对学校专项的财政补贴,减少家庭收入对学生营养摄入、兴趣培养等方面的影响,帮助贫穷家庭的学生不用为继续上学还是选择工作而发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通过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来自工薪家庭的学生进入大学的同时,我们应当警醒的注意到,名流扩大的份额或更好的工作机会却更多的被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所占据了。该问题如若解决不好,将会直接破坏教育公平的意义。所以社会在逐渐淡化学历要求的同时,我们不应放任对能力和成绩的要求,从自身做起,无论媒体还是个人都要努力改变裙带和祖荫[FS:PAGE]的风气。只有这样,公平的教育才会衍生出公平的社会环境,进而才能将这种公平最终扩展到各个领域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