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流高校人才选拔的话题出现在了“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在一流大学招生选拔与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的发言中提出“一流高校的招生选拔中,应稳步提高面试权重。”那么,如果提高面试权重,对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有哪些影响呢?本文为大家整理了姜书记此次报告中的要点,带各位考生和家长一起解读。
要点解读
1.稳步提高面试权重
复试一直是自主招生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关键点之一,复试形式和内容由各高校自主命题,目前常见的形式为“笔试+面试”,也有的高校只考笔试或只面试,还有一些学校会进行体质测试等。其中笔试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试则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与认知能力等,面试权重的提升意味着高校将更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读死书”、“只会考试”的学生可能会因为面试成绩不好而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
2.不断提升面试水平,拓展面试考察范围
目前自主招生面试有4种主流形式:三对一谈话、辩论、无领导小组讨论和场景形式面试;题目涉及个人基本情况、对高校的了解、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事与社会观察、生活常识、道德判断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以基础为根本兼具拔高和特长考核。提升面试水平意味着面试难度的提高,或许将加入更多“超纲”内容,考试形式也更为综合,以此来区分考生的水平层次。对学生而言,面试将变得更有挑战,既考验学生对专业纵深向的掌握程度,也考验其逻辑思维、沟通能力和情商。
3.增加对体育、美育等能力的综合考核
自主招生考察学生体质水平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清华大学复试内容就包括专业测试和体质测试。增加体育、美育能力的综合考核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要求,对学生本身来讲有利而无害。
4.不断提高面试组织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建立职业化高水平的面试队伍
不同于笔试,面试考试形式更多样,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受考官主观影响也较大。可以说不仅是对学生的考核,也是对考官识人辨人能力的考验。其实,目前各高校的面试组织几乎都是教授级别,在学术和专业性上已经足够权威,让人存疑的是考核方式和内容。建立职业化高水平的面试队伍有助于规范面试流程,但如何才能确保面试组织是否“专业”值得各高校深思。
5.鼓励一流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培养目标,选拔最适合在本校就读的学生
近年来,各高校对考生与学科的匹配度越来越重视,这也是“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的趋势。提倡高校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和培养目标选拔“最适合”的学生,一方面是要求高校,另一方面也是要求学生。“遍地撒网”的报考形式将不再适合自主招生,考生需要提早明确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对应高校的招生专业进行针对性的准备。无论是竞赛奖项、论文专利还是自我介绍和特长展示,都需要对症下药。
增加面试权重给考生带来哪些影响
1.初审或更严格
面试权重的增加给了考生更多展现能力素质的空间,对专业知识的考核有一部分就落到了初审上。近年自主招生的报名要求已经越来越严,砍掉了大部分“野鸡奖项”。面试权重一旦增加,各高校或许会在初审上更偏向于考核考生专业能力,而最能体现这两点的一个是考生的平时成绩,另一个就是权威性竞赛。
2.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一旦权重增加,面试难度也会提升,考生需要具备更深的专业知识和更综合的能力才行。比如金融学专业面试,除了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还要了解当今金融形势,对经济变化有敏锐感,能够理性地进行分析,拥有较强的逻辑能力;生物工程专业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外语专业除了词汇量和语法,还需要对各国文化有所认识。这些都不是埋头读书可以得来的,需要考生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关注社会各方面热点事件,勤于思考,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3.对考生个人素质要求更高
面试除了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对个人素质也是一种考核。如何在短时间内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展示自己的特长,赢得考官的认可,并不是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就够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表达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都必不可少,因此需要考生加强个人素质历练。
4.需要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句古话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在如今社会已经不适用了。课本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知识,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给孩子的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这两方面出了问题,肯定没有一个学校敢要,而面试恰恰是很能体现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建设祖国、推动社会发展,自然以德为先。如果一个考生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南海问题”时,回答“和我没什么关系”,就说明他的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出现了偏差,又有哪所学校会录取呢? 说了这么多考生和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提升面试权重”终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稳步”是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