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艺考季节,总是会想起王维的句子: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美是必然,盛放是必然,无人知晓也是必然。凡人的命运,不外如此,寂静来去,盛开然后凋落。
而艺考生们在春寒料峭之际,开始动荡的赴考之路,大概就是要和这种在无人知晓中寂静来去的人生前景对抗。
众所周知,艺术类院校,培育出中国文艺事业的中坚力量,也给普通人提供了从籍籍无名的境遇中跳脱出来的机遇。
以我们最熟悉的学校为例: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
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掌控着中国娱乐圈的命脉,我们视野里的大多数导演、明星,多半出自这两所学校。
这样重大的机遇,显然不是随意就能捕获。
几所知名院校,报考人数年年创新高,过关难度逐年加大:
-
去年2月,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开始,18042人报考,表演专业录取85人,却有6186人报名。随后是中央戏剧学院招生考试,表演专业录取50人,却有8400多人报名。
-
今年,艺考微微降温,但报考最知名的几所艺术院校的人数,反而在增加,北京电影学院计划招生513人,报考人数比去年增加10%,中戏的报考人数达到30254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专业的报录比接近160:1,话剧影视表演本科专业,报录比是137:1。
由此,我们理解了许多明星为什么没有更早走红:
即便跨过这重门,也并不一定成星成腕,每逢大牌明星回顾当年,亮出中戏北影的毕业合影,我们立刻发现,一个班三四十个人中,能被我们叫得出名字的,不过三个五个。
-
其余人去了哪里?
-
那些千人万人中挑选出来的人,花落谁家?
他们去了海外,他们转到了幕后,他们转身他顾,他们对被人瞩目、觊觎的生涯有惧怕,对丛林化的娱乐圈不适应。
别的专业是不是会好点?
在网络上搜寻美术院校招生考试的阅卷图片,得到的图片千篇一律,海量的素描、色彩试卷,被摆放在体育馆中,浩瀚、壮观,阅卷老师在试卷的方阵中走过去,挑选入眼的作品……
这场景之中,蕴含着某种巨大的不安之感:
-
如果阅卷老师那天心情不好?
-
如果他格外厌恶某种风格?
一个试图冲破寂静人生前景的年轻人,也许就此被错过,十几年努力,几百万笔线条,也许从此没有下落。
艺考生们遭遇的,是飘忽的可能,是极低概率的出头机会,甚至,是自己在未来某天的懊悔。把自己的美貌和才华昭告天下这种念头一旦萌生,一场豪赌就已经开锣,而命运是永远的庄家。
但这种豪赌的感人之处就在这里,这种要和“一眼看到六十岁”的人生前景对抗的姿态的美妙之处,也在这里,它有青春作为理由,是青春的明证,再长一岁,再过两年,或许都不会有这种冲动。
它也不像我们熟悉的中国人,却更真切地说明了中国人深深隐藏的真实性格:
既保守又大胆,既务实也心存幻念,既饱受农业伦理熏陶,不脚踏大地就惴惴不安,却也常常怀揣希望,敢于面对天空做出狂野的飞翔梦。
梦想之光照耀下,任何开放,都是盛放。
2017版《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学案》预计在11月份左右出版发行,现已全网接受预定,预定考生只需在线提交定单即可预定成功,无需支付款项,出版后第一时间电话通知预定考生,预定考生专享优惠价格及优先发货权。预定网址:http://bairixuean.yk21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