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继续传递“艺考是低分考生的出路”“艺考是明星之路的起点”之类的误导性观念,希望艺考能降降温,让艺术教育走上一条理性健康的道路。
每年3、4月份,几千学子竞争几十个热门艺术专业招生名额的新闻总是如约而至,“未来明星”的芳容也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
作为艺术院校的教师,我真切地感受到:
艺考很火热!艺考热只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侧面,但毋庸讳言,其中也夹杂了太多的功利诉求,甚至也有不少“虚假繁荣”的成分。如果对这一现象揭示出来的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学生个人的成长前途、艺术教育的行业规范、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和生命力都会受到影响。
艺术类考试对考生的文化课分数有特殊要求,这种安排本是考虑到艺术学习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文化课成绩上不能与普通考生作同等要求。
然而现实中有相当大比例的考生为了躲避文化课成绩的劣势,高考前一年甚至一学期突击学习一门艺术。结果,这临时突击的“才艺”并不足以成为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专业,而只是一个轻巧的考学“敲门砖”。
艺考的“低门槛”给社会传递了一种容易产生误解的信息:
从事艺术,就可以把文化学习放在次要的位置。
从现实情况来看,艺术领悟力强的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能力并不弱。而仅仅把艺术当作考学敲门砖的学生,即使侥幸过关,以后的大学学习和毕业求职也难免遭遇困境。
在艺考的才艺展示环节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考生:
他们能歌善舞,还有厚厚的一沓证书,但你看不出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他们的眼神中甚至流露出对艺术的厌倦。厌倦来自漫长艰辛的应试训练,他们已经被考“油”了。
与文化素养偏低相比,艺术基础教育的功利化和技术化是更严重的问题,而应试思维的膨胀则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顽疾。
这种过度膨胀的应试思维体现为:
主管者“上面要什么我就考什么”,应考者“他们考什么我就学什么”,而庞大的应试产业则把活生生的艺术分割为标准化的动作要领、发音技巧、面试攻略……
用这种方式来教艺术,如何能学好?在功利心态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对所考的内容毫无兴趣,只关心考试的结果和其后的好处。艺术由不爱好艺术的人来做,如何能做好?
功利化的思维还表现为不切实际的“明星梦”。
不少考生选择艺术专业的出发点是向往明星的生活。如果追星只是一种娱乐放松的方式,其实无伤大雅,但不顾自身条件、不了解行业特点,一门心思追逐那种看似光鲜的明星生活,就容易“误入歧途”。
我发现,很多年轻人有一种错觉,好像进入了艺术类名校,就踏上一条铺满鲜花的捷径了。
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已不足以支撑今后的发展,创新才是发展之源,今天,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艺术是最需要也最能检验创造力的一个领域,被功利化思维绑架的艺术教育难以造就有创造力的艺术。艺术考试有其存在的理由,但不要让应试败坏了艺术的精神内核。这个精神内核就是对于美的领悟,对艺术持续的好奇和兴趣。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一些家庭教育意识的转变和综合条件的逐渐改善,文化素养优秀的艺术类考生比例正在提高。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某门艺术有着真正的兴趣,才艺是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自然流露。
艺考热揭示出了应试教育中的一些深层问题。
改变并非朝夕之功,但也不是无所作为。我们至少不要继续传递诸如“艺考是低分考生的出路”“艺考是明星之路的起点”之类的误导性观念。我们要引导年轻人把人生选择建立在了解自己、了解行业的基础上,进而去扎扎实实地学习和训练,不再寄希望于“站对风口”,不再期待一夜成名。
希望艺考能降降温,让艺术教育走上一条理性健康的道路。
关注中国艺考网(官网)
微信获取更多艺考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