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啊,我把孩子交给你,四年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这恐怕是所有家长所困惑的问题,每个家长的内心都充满着疑虑而又期望,可是眼观中国的教育学术氛围,就能明显的发现出其中的问题。这样家长还能放心的把孩子送近大学吗?
一、大学里面学术气氛真的那么浓郁吗?
绝大多数已经退休的老一辈科学家,现在看多数是很出色的。他们有些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有些就是土生土长起来的专家。不可置疑,有些学术视野和学术思想是一流的,有些专家也没有这种能力。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几乎都在坚持耕耘着自己的学科和领域,使得很多重要的学科和领域能够发展和延续下来。
后来是八仙过海的时代,教授多了起来,博导多了起来,甚至是泛滥起来。本来很高尚的教授、博导,慢慢演变到名誉扫地,在社会上失去了尊重。这是发展最迅速的时代,日新月异的时代,似乎是谁都有机会的时代,回过头来看,这是最糟糕的时代。教授、博导、院士,这些名头是有社会责任的,教书育人,科学发展,是关系到几代人的整体素质问题。这么重要的问题,我们却当儿戏。似乎是谁都可以当教授的时代。48个教授竞争一个处长位子的闹剧,足以说明我们的科学家是一个什么地位。
教授太多了,科学家太多了。不合格的教授太多了,不合格的科学家太多了。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合格的教授,不合格的科学家,自然就会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
不合格的人多了,合格的人就是弱势群体了。
涉及多数人利益的事情,就是重要的事情了。
二、大学在学科发展方面真的精益求精吗?
近些年在基础教育领域,人们探索教育改革之路,诞生了许多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制度,为寻求正确的教育前行之路作着不懈的探索。细细品来,其中总有慌不择路的浮躁,或是完全照搬西洋人的复制,或是一些不伦不类的所谓“特色”。
科学是有学科的,有领域的,所以才有专家。很简单的道理,很普通的常识,似乎就是有人敢为天下先。现在引进人才,多是论文导向,很少考虑学科发展和领域发展。这样下来,学科重复建设,相同方向的实验室重复建设。为了论文而论文,一个实验室没有了特色,一个研究单位没有了特色。没有特色的实验室,没有特色的研究院所,那就是没有特色了。这不是学术界的常态。万金油的院所,不可能有专家,更不可能有学术界的泰斗。
不考虑学科发展,不考虑领域发展,一味追求论文数量和点数,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三、大学真的能让孩子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吗?
每年上百万的年轻人,其中不乏有追求、有智慧、有潜力的人才。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很多已经失去了对科研的热情和兴趣,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在不安、焦虑,甚至是失望、恐惧中,长大的一代,如何能保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总是满足于一定数量的低水平重复、模仿跟踪为主的那些论文,长期下去,还指望引领和超越?谈什么崛起?
国内优秀的毕业生没有平等发展的机会,没有发挥才华的制度保障,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还有呢,最大的问题是,那么多不合格的学者出笼了,这个社会如何再重塑大学者的光辉?那些顶着毕业生头衔的人们,是一种自豪呢还是悲哀呢?社会在哭泣。学位贬值、知识“贬值”的社会,指望什么?
四、大学里老师能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质吗?
事实上,在大学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连知名的教授如赵林,邓晓芒都不得不屈服于“体制”,连四大名嘴尚重生都不断地抱怨无法发挥所长,真的能在“学问”的路上实现理想吗?
[FS:PAGE]
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做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位置”,“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很多大学授予了很多官员“特聘教授”的头衔拉拢他们,还送出大量的“博士学位”给各级官员,仅仅因为他们是有实权的“官员”,学校愿意“证明”他们“很有学问”,让他们捞一笔“学问资本”。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大家都知道之前武汉大学的两个校领导被抓,其中一个还是享有“国家荣誉”的获奖“杰出领导”,这暴露了大学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说出事以后,很多有实权的“大学领导”们都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查到自己头上来。我相信这不是武汉大学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腐败。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大学里的学习教育,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学案》是目前唯一一套艺术生文化课专用复习教材!
关注中国艺考网(官网)
微信获取更多艺考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