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约”、“华约”、“卓越”等中国高校招生联盟纷纷举起“和北美惯例接轨”的大旗时,往往会拿出“三大盟校”,尤其是“常春藤盟校”为佐证。而部分中国高校退出招生联盟,转而完全自主招生后,又会声言“北美其实没什么招生联盟之说”。那么,到底北美有没有招生联盟?招生联盟是不是“北美惯例”?如果真没有,那么“常春藤盟校”又是怎么一回事?
“常春藤”起源于体育生统招
严格地说,北美确实没有“招生联盟”,所谓“三大盟校”,其实一开始是体育术语。1895年,芝加哥总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六所大学决定成立一个联盟,规范橄榄球特招生的标准。该联盟于1949年达到10校规模,从此正式定名为“十大盟校”。“三大盟校”的第二个——“太平洋十二盟校”的前身“太平洋沿岸盟校”于1915年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帝国饭店成立,其宗旨和“十大盟校”如出一辙,也是统一各校的橄榄球特招生标准,这个盟校最终在2010年定名为“太平洋十二盟校”。
“三大盟校”中最晚成立的是“常春藤盟校”。该盟校萌芽于1900年,1937年因《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篇文章而得名。1945年,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八校的体育部签署协议,为申请这八校橄榄球特招生规定了“入门线”,也就是说,“三大盟校”其实最初都是为橄榄球运动员招收统一标准而设立。
然而原本的橄榄球招生联盟很快发生了演变:“十大盟校”和“太平洋十二盟校”把橄榄球特招生统一标准扩展到更多体育项目,如田径、篮球等,而“常春藤盟校”则走得最远。
由于“常春藤盟校”的加盟学院都是精英大学,资金来源相似(均为非官办)、社会背景相同(都为新教或无宗教背景的世俗学院),久而久之,这个盟校便产生了将“体育特长生准入标准统一”扩展到全体学生准入标准统一的念头。
1975年,以常春藤盟校为主体的 “共同申请协会”成立,其主要作用是免费为高中和高中毕业生提供协会所属大学的入学申请统一标准,考生只需准备一份资料,就可以适用于所有协会会员学校,减少了重复准备申请资料的麻烦。但“共同申请协会”并没有常设机构,也没有统一考试,其“准入标准”和其他大学并无不同,只不过标准极高。也正是这些苛刻的标准,让“常春藤盟校”得到“精英盟校”的称呼。
从某种意义上说,“共同申请协会”才具备“大学招生联盟”的某种属性,“常春藤盟校”只是“大学招生联盟”的核心。之所以“协会”没有任何常设机构、联招和联考体制,是因为北美教育理念不提倡这种“经营思维”,认为这将构成学术资源垄断,助长不平等意识。
有趣的是,对于“常春藤盟校”的“招生联盟化”,传统的盟校是不大买账的,因为在他们看来,盟校就应该务体育的“正业”,而恰在这方面,“常春藤盟校”乏善可陈,不论橄榄球、篮球或田径,它们的成绩都远不如“十大盟校”,就更不用说高居北美盟校体育排名第一的“太平洋十二盟校”了。
“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哈佛大学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德国联盟有权改革
英国的大学从最初组建时就形成了不同的联盟体系,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是以大学城的方式,将不同的学院联合在一起。除此之外,伦敦大学、罗素集团以及北方大学联盟,都是由大学间相互取长补短组建起来的大学联盟。但无论是哪一种联盟形式,追求学术上的合作和创新都是结盟的首要目标,而不是仅为扩张规模,也不是要在教育市场上建立巨无霸式的航母,遏制其他形式教育者的参与。
众所周知,牛津或是剑桥大学都是由不同专长的学院组成。而在伦敦,这种联盟型的教育合作模式则更加开放和宽松。每年都有很多学生从伦敦大学毕业,但伦敦大学并不是一所学府,而是由多个行政独立,都在伦敦的大学联合组成。全英国大约有5%的学生都是从伦敦大学毕业。[FS:PAGE]
“罗素集团”则是英国另一个重要的大学联盟体制。罗素集团成立于1994年,由英国20所优秀大学组成,被称为“英国的常春藤联盟”,代表着英国最顶尖的大学。与美国“常春藤盟校”不同的是,罗素集团的成员都是由国家资助的,其目的是要代表这些机构的观点、游说政府国会、提出研究报告支持其立场。这些大学得到的研究和赞助资金占英国所有大学的2/3。
除此之外,英国教育界还有一个“1994年集团”,是由一些英国规模较小的研究型大学于1994年创立的,其中包括巴斯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以及约克大学。该组织是为了应对罗素集团而专门成立,以保卫本身的师生利益。
相对于英国“松散式”的大学联盟,德国大学联盟相对管得较多。德国目前最大的高校联盟——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被称为“德国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舰”。
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成立于1949年,总部设于波恩。该联盟的一位官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是德国高校之间的一种自发的联合组织,目前有266个高校成员,遍及全德16个州。这些高校的学生占德国高校学生总数的94%。
该联盟“权力很大”,德国很多规范高校政策和法律,也是在该联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比如,几年前,该联盟成功完成高校框架法的修订工作。这样,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士或硕士毕业。以前德国大学是6年制本硕连读。还有,如高校经费、学生学历晋升、如何提高对外籍大学生的吸引力、采用新的毕业等级制等都在该联盟所要讨论和进行决策的问题范围内。当然,最终他们还要与德国教育部一起制定政策。
重视学校自主性
日本的全国大学联合协议会成立于2004年,总部设在京都,现已有48个地方性大学联合协议会加盟。这一协议会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全国各地的大学之间、大学和产业界、大学和地方性组织以及大学和中学等的提携,为教育研究提供便利,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条件。
近年来,地方性大学联合协议会较为突出的一项决策是推出大学学分互换制度,学生可到同一联合协议会内的其他大学修某一科目,而后可以算做自己所在大学的学分。当然这一举措的解释权在于大学,学生到其他大学修学分之前必须得到所在大学的认可,需向大学提出申请。有些可以互换学分的课可以在网上学习的,学生不必到对方大学听课,申请后只需在网站上输入专用名和密码,就可以通过视频听课。学生到其他大学学习,是无需另交学费的。
东京地区有个首都圈西部大学学分互换协定会,其中有28所大学加盟,除互换学分,这些大学还开展联合讲义,或者共同举办系列讲座,各大学的老师轮流上阵,让学生感受不同大学的各有特色的思想。此外,大学的图书馆串联利用制度,使得大学的老师及学生可凭教职员证、学生证到大学联合协议会内的其他大学的图书馆去查阅资料。
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刘迪对记者表示,中国目前的大学联盟更多是实用层面上的联盟,但这种“利益联盟”在日本高校不大可能出现,因为日本私立大学竞争很激烈,在招生时,一般的大学都争取尽早招生,而越好的大学则越晚招生,因为他们有吸引优秀学生的自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目前国内高校联盟和国外大学联盟不太一样,后者体现了学校的自主性,少有绑定关系和排他性,而国内“大学联盟”缺乏深度结盟,缺乏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学生交换甚至自由转学,这使我国目前的“联盟”意义不是那么大。
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入中国艺考网http://www.yk21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