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并回国的成功人士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对中国海外留学生的状况始终非常关注,再加上早年在美国时就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存有深厚的感情,他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访问。 五代归国留学生贡献巨大
记者:您认为归国留学生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陈章良:很多人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留学生分为五代人。从1847年去耶鲁大学的容闳开始,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到改革开放后从我们这批人开始的第五代留学生,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见他们在整个中国的社会制度、民主政治、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等方面都留下了足迹。
记者:如何评价第五代归国留学生对当下中国产生的作用?
陈章良:第五代归国留学生按时间还可以分为三批。第一批是我们这些上世纪80年代回国的人,现今大多在管理和科研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和负责人,例如现在国内主要大学的校长、主要研究院所的院长、所长,主要的科研基金负责人,绝大部分就是那个时候回来的。第二批是90年代初回国的留学生,他们很多活跃在科研领域,覆盖着从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信息工程各个领域。第三批就是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回来的一大批做生意的人,以IT业为入口进入了中国的现代经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完完全全与改革开放之后的我们这一批人不一样的,他们的挣钱方式,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一切事情,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事实上还超过了我们这批人。影响是巨大的。
归来永远不会太迟
记者:第五代归国留学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会不会挤压后期归国留学生的发展空间呢?
陈章良:我每年都出国,见到一些留学生,包括我自己学校里也有那么多学生出国,他们总是在担心,要么说好的位置都被别人占走了,要么说现在回来太迟啦。有这种担心的人,一方面是因为早期回来的留学生,已经分布在各个领域,从大学校长到科学院长到研究所所长,他们都很聪明,而且依然年轻,四十几岁,离退休还早着呢,这对于后面回来的留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因为回国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强,所以现在留学生回来也有找不到工作的,被戏称是从“海归”变成了“海待”。
记者:“海待”的现象是不是意味着国内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陈章良:待业也好,失业也好,这里面包含着复杂的个人因素,有些留学生回国后本来就想先休息一下,有的人是因为回国前对国内的情况了解不够,或者期望太高,还有些根本就是冒牌留学生,没有真才实学,连英语都说不好……只要有真才实学的留学生,没有找不到工作的。就社会层面来讲,任何一个社会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都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我相信只要中国的GDP一直保持在9%左右的增长速度,归国的留学生就不会没有机会。
记者:那要怎么去发现和利用机会呢?
陈章良:这么说吧,我想比尔·盖茨在成名之前,也有人会认为好的IT业都被人占住,太迟了,但是他却崛起了并成为世界首富。陈天桥做网络游戏前,别人也会说:哎,别做梦了,张朝阳那些人早把网站都弄完了,哪有你的事啊,可是他也成功了。之后,等一个又一个的人还在叹息错失机会时,又有谁想象得到普通人写的日记竟然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博客呢?所以,我的意思是,不要抱怨没有机会,或者机会被人家占了,机会永远都在前方,看你有没有灵敏的嗅觉和智慧的手段去捕捉。
社会人文领域大有可为
记者:对于回国发展的留学生来说,您认为传统的IT领域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吗?
陈章良:IT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只是办网站,网站只是最初人们接触网络,接受资讯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IT业应该在更广的范围,用更便利的方式,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FS:PAGE]。我想未来的IT业如果以个性化服务为发展目标,商机无限。我不是做IT的,在这里只是随便说说,比如我平时很忙,也很懒,没空打字,那是不是可以在电脑上通过语音或视频,就能免费地和远在异国的朋友交流呢?如果我有孩子,上班或者出差之际,想看看孩子在家里过得好不好,是不是通过电脑一连就可以看到呢?其实这些想法依照现在的技术来讲都不难,不存在技术难题,但在国内还没有人做,这些就是可以发展的空间。
记者:你上面提到的都是IT领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领域是非常需要留学生的?
陈章良:现在归国留学生影响力比较弱的是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科学,这些领域的留学生还不够多,尽管也有,但是比起科技产业来差很多。我们的计算机、IT、生物基因很多都接轨了,制造业出口、高科技出口也很厉害,包括最困难的芯片,现在也都出口了,但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很弱,因为这块留学生太少了,跟国际接轨不够。我不太同意一种说法,说民族的文化不需要与国际接轨。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是对的,但从人家那里学知识、技巧让弘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与保护民族文化并没有矛盾。这些领域是特别需要留学生回来参与的,但我想这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记者:总结一下,您认为怎样的人才能在回国创业的大潮中取得成功呢?
陈章良:第一,先在国外把自己的知识学好。第二,要对新技术非常敏感,脑袋瓜要聪明,懂得国外的技术革命了什么?其中有哪些是中国还没有的?拿到中国来怎么用?怎么按照中国的情况来改造成为自己的专利?一定要揪住国外的一些新技术,揪住国内的市场,然后迅速地在国内拓开。第三,不要怨天尤人、怀才不遇,觉得别人出名了我没有出名是因为没有机会,机会永远都在前方,要靠自己争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