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美发布了校考复试内容改变的新闻,往年都是素描、色彩、创作这三科,今年的造型艺术直接取消了色彩与素描这2个科目,只测试命题创作这一科。从这个调整可以看出来,央美开始在注重考生的综合的能力上有动作了。
创作就应思路开阔,没有定式!说简单点就是创意绘画。其中实验艺术专业,考试科目一共两项,第二项就是艺术鉴赏与思维能力,这才是艺术生考试的正确打开方式。考的首先就应该是发散思维能力!
孩子的创造力尤其可贵,米罗曾经说过:“儿童时期的天赋最珍贵”这个阶段拥有人一生最高的创造力,一旦他长大,这种能力或许就会消失。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孩子的创造力,用宽容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画作,呵护每一个孩子的的好奇之心和创造之力。
拒绝程式化,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去画画!
怎样才能鼓励孩子在看似随意涂鸦中表达出自己的创意思维,来看一幅画,看似很稚嫩的简单线条,是不是让你想到了孩子的随手涂鸦?
虽然只是央美发出的改革,但这一次变化也足以说明,传统的艺术教育中重写实、按部就班的技法已经不再成为未来艺术的主流。
未来艺术学院需要的是有创造力,有想法的学生,而不再是那种“写实高手”了。
西方的崛起当然不仅仅只有科学这一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创造力。
我们可以看见许多艺术名家也不是所谓的“素描高手”,就如赫赫有名的梵高,他的素描稿甚至没有今天中国的艺考生的水平来得高。
那么,再来看看我国美术艺考生的这水平,是不是“吊打”大师梵高的手稿呢?这样高超水平的素描作品,在如今国内的考前集训班真是一抓一大把!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素描画的好的孩子们没能成为梵高呢???
原因当然是,
素描水平的高低并不是衡量艺术好坏的标准。
换言之就是, 画的像并不等于画的好
绘画原本是感官和想象力的游戏,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不是照搬现实。
我们可以看到梵高、莫奈、马蒂斯等艺术家的作品根本就没有在意画得像不像这回事。
他们更多地是在表现内心或者是表现光影。他们的用色、线条,都没有在追求立体,有的画里的人物甚至连“脸”都没有,有的作品中的人脸是五颜六色的,与现实大相径庭。
首先,从生理方面来看,九岁以前的孩子由于手部发育不完全,对于排线等素描的基本技法不能掌握到位。
加上画素描需要对几何、虚实、空间关系等的了解,而学龄前儿童对这些知识无法很好地理解,那么对画面效果也不能做到完整地掌控。
孩子的观察习惯是从局部到局部,而且对构图与比例完全没有概念,但是这些恰恰是素描的基础。
许多画室的老师也并不会对这些知识做详细地引导,孩子们也只能自己慢慢摸索。
其次,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素描需要很强的耐心,而学龄前的孩子大多数都没有超强的耐力,他们不能做到精力高度集中。
素描的绘画过程是很枯燥的,想要表现质感与体积感是需要长久的练习,在这其中也会让孩子们对绘画的热情消失殆尽。
所以,不管是从生理上来看,还是从心理上来看,素描的学习都是违反孩子的成长规律的。
对于2-10岁阶段孩子的美术教育重点应该是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认知力、动手能力、专注力等。
看到什么就复制什么,这是机器的任务,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意识与想法的,个人与个人之间更是千差万别,那为什么一定要在画纸上表现得一模一样呢?
毕加索有一句人们熟知的名言:“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爱画画和敢画画是每个小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表达自身情感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或许这些大艺术家毕生想要追求的,就是孩子们好奇的眼看待世界的角度。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去画画,他们不会受任何束缚,任何工具都可以信手拈来,尽情的施展。
我们不应该再把这样的教育理念继续下去,画画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可千万别让孩子恨它呀!
|